保理金融:票据市场统计报告
来源:金融时报
票据市场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最早的组成部分之一。1979 年,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,之后逐步推广商业汇票的承兑、贴现和背书转让。1996 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》实施后,票据市场步入快速发展轨道。近年来,票据市场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征。
第一,票据市场持续快速发展,成为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子市场。2016 年全国商业汇票共结算1,656.45 万笔,完成金额 18.95 万亿元,同比下降9.71%,当年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 9.5 万亿元。2015年,全国商业汇票累计签发 22.4 万亿元,比 2001 年增长 16.5 倍,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 3 倍多。2015 年末,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 10.4 万亿元,比2001 年末增长 19 倍,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余额的 73%。
第二,票据的融资功能凸显,成为中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。票据门槛低、融资成本低、流动性高,中小微企业可以便利地获得票据融资。2016 年末,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增加 8,946 亿元,同比少增7,684 亿元,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5.1%。从企业结构来看,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中大约有三分之二为中小企业所签发。
第三,票据的交易和投资属性增强,成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工具。银行间市场票据交易活跃,票据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、资产负债管理和盈利的重要工具。 2016 年全国票据累计贴现 84.5 万亿元,同比下降17.2%。2015 年,票据贴现累计交易量 102.1 万亿元,比 2001 年增长 56 倍,同期票据交易量已经超过债券现券和同业拆借,仅次于债券回购。从交易量占比看,票据已成为货币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工具。
第四,票据市场是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重要平台,有力地支持宏观调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。票据再贴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,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再贴现票据,引导信贷资源优化配置,也可以通过引导再贴现利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。
第五,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量迅速增长。2016年底,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参与者达 426 家,较上年末增加了 30 家。2016 年企业累计签发电子商业汇票8.58 万亿元,占票据签发总量的 47.4%,而 2015 年电子商业汇票占全年电商业票据签发总量的 25%。同时金融机构的累计电子商业汇票贴现(贴现 + 转贴现)总额为 54.97 万亿元,占票据贴现总额的 65%。随着使用电子商业汇票规章和制度的完善,未来电子商业汇票将在票据市场占据重要地位。
第六,票据参与主体类型不断增加。除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外,证券公司、基金管理公司、理财产品、资产管理计划等非银行机构和投资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。
票据市场风险呈现新的特征
长期以来,我国票据业务以纸质票据、线下交易为主,电子化水平低,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。票据市场在不同地区、不同机构间割裂、透明度低,市场参与者无法充分有效对接需求,交易成本高,信息严重不对称。由于票据以纸质和人工操作为主,流转环节较多,操作风险较大。传统的票据风险一般为假票风险,包括伪造、克隆票据进行诈骗。近年来,票据防伪技术提高,发生假票风险的概率大大降低。但是,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、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,票据市场风险出现一些新的特征。
一是以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问题为主,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。
票据本身业务链条长、操作风险较大,若金融机构内控不严,票据相关的岗位和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、操作规范执行不严格,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近年来票据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问题,具体形式包括:票据实物保管环节被挪用;票据交易中资金划付与票据交割不同步,流转过程中票据或资金被挪用;非法机构冒用银行的名义以同业账户开展票据业务等。
二是中介深度介入票据业务,加大了票据市场的风险。
2009 年以来 , 票据融资需求大幅增加,中介大规模参与票据市场。起初以撮合民间交易为主,后来为获取更大利润空间,一些票据中介深度介入票据市场,从开设虚假同业账户、消规模,发展到期限错配投资、一票多用、内外分利。中介机构的参与使得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弱化,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。
三是受行业自身发展和宏观经济影响,违规概率增加、涉案金额较大。
2013 年以来,随着经济增速下降、息差收窄,票据业务竞争激烈,银行出现抢客户、抢票源、争资金、争规模等现象,业务流程违规现象增多。同时,利润空间缩小后,金融机构采取“薄利多销”的批发交易策略,单笔交易额达几亿元甚至数十亿元,一旦案发涉及的金额巨大。
以建设票据交易平台为突破口,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
从国内外经验看,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市场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。相比其他金融市场,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不仅影响资源配置效率,也不利于相关风险的监测和防范,成为制约票据市场发展的短板。市场参与者也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,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和效率。有鉴于此,人民银行加强票据市场顶层设计,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,实现票据市场报价交易、登记托管、清算结算、数据信息的集中统一,提高市场运行效率,强化市场风险防控,完善票据市场制度,推动票据业务创新。
一是有利于规范票据市场业务。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,有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,提高票据流转效率,同时有效抑制票据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,有助于风险防控。
二是有助于增强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。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不仅将有效缩减交易中间环节,提高交易效率,为票据一级市场扩容提供空间,而且有助于缩短融资链条,降低企业在票据签发、贴现时的成本和难度。
三是能更好地服务于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。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,有助于中央银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,促进中央银行票据管理职责的具体落实, 维护金融安全。
关键词:票据市场 | 金融投资 | 保理金融 | 利远资产管理集团
本文不代表网站观点,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协商解决。